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学 一级学科代码:0710
学科简介
生物学是我校最早创办的学科之一,是在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教育中,由基础医学学科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级学科。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权,并于次年开始招生。2008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原国防科工委批准为国防科技支撑性基础学科。2010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点主要承担生物学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培养任务,覆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领域。
依托学校的“核”“医”“环保”等学科优势,经多年积淀,本学科在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家系收集及遗传基础研究、线粒体蛋白质量控制异常与疾病、染色体稳定性、核辐射DNA损伤与修复、细胞死亡新机制、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的分子机制、能量代谢与免疫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发展特色,是学校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 ESI 全球排名前 1%的重要支撑学科。
学科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4 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10 人。学科人员担任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七届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等终审专家 20 余人次。拥有4个省部级平台。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总经费超5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4 项。
一、培养目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能担负创新创造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胜任生物学及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等多领域需要的德才兼备生物学优秀专业人才。
二、毕业要求与学位标准
1.毕业要求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2)在掌握一般生物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生物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熟悉本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利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专业书籍和文献、撰写科学论文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4)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与他人配合协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发展成为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潜力。
(5)能完成生物学相关教学工作。
(6)修读学分达到最低35.5学分要求。
2.学位标准
学位授予条件与要求详见《衡阳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22版)》。
三、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高级职称专家3-5人组成指导小组进行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具有教授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副导师,协助指导。
2.注重个性化培养
导师应根据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制定适合学生成才的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修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在学习、实验研究、生活等各方面严格要求,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要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要求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
3.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为主
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阅、选题、设计、研究、论文写作等系列工作,完成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中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研究基本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科学作风和学术诚信。
4.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研究生一般在校内培养,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学校修完规定的相应课程后,到联合培养单位完成课题研究,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所有研究生必须按时完成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研究生课程、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检查、毕业论文盲审、预答辩、答辩),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按时完成均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培养。
四、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生物学专业特点,结合本学科发展现状,本硕士学位授权点暂设7个研究方向进行招生培养,其他方向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即:
1.遗传学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细胞生物学
4.发育生物学
5.微生物学
6.神经生物学
7.辐射生物学
五、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
硕士生的学分最低要求为32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9学分),各类学分见下表: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毕业要求 |
说明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5 |
5 |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7 |
7 |
|
学位课(专业课) |
7 |
7 |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程) |
6 |
7 |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2 |
2 |
|
培养环节 |
1 |
1 |
开题报告 |
培养环节 |
1 |
1 |
中期考核 |
培养环节 |
1 |
1 |
教学实践 |
学术交流 |
1 |
1 |
|
合计 |
32 |
32 |
|
六、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读期间,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按质量如期完成选题、设计、开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答辩等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文献阅读
要求本学科研究生在选题前、设计、研究、论文写作中广泛查阅文献,要求查阅中、英文文献80篇以上,根据课题需要阅读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权威文献资料,全文翻译英文文献3篇以上,并按照相关安排进行文献阅读报告(每学期不少于2次)。
2.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注重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下确定相应研究方向下的选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大系统选题要尽量形成团队氛围,保持其研究进展的持续性、递进性和系统性。
3.开题报告及评价
研究生在科研、论文工作开始前,必须认真按要求做好开题报告。报告前,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选定的课题范围,在调查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研究生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写出完整的书面开题报告,经导师反复修改、导师组初步论证后进入开题。开题报告要求选题新颖,立论依据充分,实验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研究手段先进,指标客观具体,统计方法正确,经费预算合理。
通过开题报告会进行开题报告评价。开题报告会可在学科范围内(可以相关二级学科方向为单位)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考核小组(专家由3~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进行评审。评分结果严格按开题报告评价内容及分值进行综合评分,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给予学分1分。交学院审阅同意后,方可按所选课题及其计划进展开展研究工作。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以前完成。
开题报告一经通过,就应按计划进行论文工作。如因某种原因,需要改选课题时,也必须在学科会议上重新报告审定。会后,可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1周内修改科研和论文撰写工作计划,经导师、学科带头人签字后,交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4.学术交流
应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议,鼓励研究生外文投稿,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当参加2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其中本人主讲2次以上,学术报告会可由所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或课题组组织开展。特别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所在学院、教研室与研究所的各种学术活动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并且做好学术报告记录,每次活动均应进行考勤登记,记录参加学术活动的学生名单。
在读期间在学院/学科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次及以上,记1学分。每年参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会议累计不少于6次,在学年考核时由导师认定签字,交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合格者记0.5学分/年。
5.教学实践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20学时以上的教学实践活动。可在第二学年进入教研室进行教学实践,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里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在导师和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理论课或实验课教学,或参与大学生毕业论文、创新项目的指导,熟悉教学基本环节,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并按要求进行教学实践考核。教学实践包括参与相关系(教研室)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集体备课、预讲、预做、评卷等教学活动;参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合格者给予学分1分,未合格者应重修,否则不应申请论文答辩。
6.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1)社会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还应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及学科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研究生科技论坛(研究生楚岳节)、暑期活动、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活动。各项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所在学科考核小组共同对其进行考核,按合格和不合格给出考核结果,填写实践环节考核表,交学科与学院备案。在职的同等学力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实践活动环节。社会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合格者给予学分1分,未合格者应重修,否则不应申请论文答辩。
(2)科研创新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以实验研究为主。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文献阅读、课题选择、项目申请书撰写、科学实验或技术开发、项目结题与成果鉴定、技术专利申报、文献综述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等环节的培养锻炼。应该独立提出课题选择的完整思路;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实验;在从事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准备,坚守实验室,独立而认真开展实验研究,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并做好完整的实验记录,保存好实验标本(模型)、实验记录、数据、照片等。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实验研究论文与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标书撰写。要求研究生具备用中文和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或论文报告的能力,并熟悉投稿过程,鼓励外文投稿。在校期间研究生应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包括撰写研究生创新论坛(如研究生楚岳节)征稿论文。论文格式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发表符合学校要求的学术论文。
应培养研究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或课题的能力。在读期间,研究生应积极撰写科研标书(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标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书等),熟悉科研项目或课题标书撰写的格式与要领,至少完成1份标书样稿。
科研创新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合格者给予学分1分,未合格者应重修,否则不应申请论文答辩。
7.中期考核
由本学科所在学院组织,对研究生两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各届研究生于第四学期末之前须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德智体各方面培养两年来的全面总结、检查和考核。首先由硕士生如实地填写中期考核表,交导师审查并签署意见。一级学科方向负责人组织并建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3-5人以上的教授、副教授和秘书(秘书须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职称)1人组成。考核小组应对研究生递交的中期考核材料进行仔细审核,评分,并填写评议意见,考核的结果一般设为:A等(优秀)、B等(良)、C等(合格)和D(不合格)等,合格及以上等第给予学分1分。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研究生给予留级或劝退。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不合格,限期改正或取消学籍,作退学处理)。考核小组必须提出明确处理意见。最后由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签署意见。
中期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个人总结与汇报、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开题报告、学术交流与论文进展、身心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得出每个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成绩。
中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评价处理按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及研究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8.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是考核学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对学位论文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培养方案中要对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所要考核的内容及程序进行规定,对于不合格的要有处理或调整办法。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所要考核的内容及程序按学校的规定进行,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处理或调整。
9. 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必须在导师指导下按研究计划实施,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2年。从事学位论文的相关科研活动须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学位论文须由学生本人撰写完成,写作中要求遵循科研道德、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精练、文笔流畅、图表和统计方法使用正确、数据准确可靠、结果可重复,讨论充分、格式规范。对本专业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有一定学术价值,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学位论文应附有文献综述和规范的中英文摘要,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前沿性、指导性、综合性。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须经过导师或导师组严格审核,学院审查,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标准方可提交到学位办送审。学位论文应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小于20%,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可以直接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介于20%~30%的,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应暂缓送审,并进行修改后经导师同意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论文修改报告,经学院审核同意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送审,否则应延缓一个学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去除本人文字复制比≥30%,延期申请学位,论文须重新撰写,再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10.学位论文的审阅
硕士研究生须在答辩前2个月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连同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的情况,在研究所或教研室内作介绍。同时,研究生要向研究所或教研室作论文预答辩,征求意见;研究所或教研室人员审阅论文和指导教师的评语,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出是否同意申请安排答辩的意见。如获通过,由指导教师填写论文答辩申请表,报学院审批,经学校研究生院复核。
11.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成员中半数以上应当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且至少有1位外单位的专家。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成员应占半数以上。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导师提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保密论文除外)。举行论文答辩的程序按照《南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定。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答辩委员会在作出决议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在1年内修改论文,可以重新答辩1次,且仅能重新答辩1次。
七、课程设置
见下页。
南华大学全日制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课内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是否 新开设 |
课程 负责人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120103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1 |
考试 |
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 |
否 |
何小英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B013002 |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
2 |
32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张晓东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1299012 |
硕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
1 |
18 |
1 |
考试 |
外国语学院 |
否 |
刘德军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S013030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易岚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1212138 |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胡小波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1212014 |
高级生物化学 |
3 |
48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何淑雅 |
学位课(专业课) |
S013016 |
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 |
1 |
16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是 |
李国庆 |
学位课(专业课) |
1212004 |
生物学前沿与进展 |
3 |
48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张彩平 |
学位课(专业课) |
S013031 |
医学遗传学前沿与进展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是 |
李国庆 |
学位课(专业课) |
B013006 |
放射生物学 |
1 |
16 |
1 |
考查 |
公共卫生学院 |
是 |
杨飞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
120113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1 |
考查 |
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 |
否 |
尹长青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
1213124 |
科研写作规范与技巧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顾洪丰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
1214014 |
医学统计及SPSS应用 |
4 |
64 |
1 |
考试 |
公共卫生学院 |
否 |
袁秀琴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3114 |
神经生理学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凌宏艳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2106 |
生化实验技术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谭华欣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3128 |
细胞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李美香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2108 |
实验动物学 |
2 |
32 |
1 |
考试 |
实验动物学部 |
否 |
刘鑫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4116 |
医学科研设计 |
2 |
32 |
1 |
考查 |
公共卫生学院 |
否 |
吴成秋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3115 |
生物信息学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姜淼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00101 |
信息检索与利用 |
1 |
16 |
1 |
考查 |
图书馆 |
否 |
徐雪梅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3108 |
分子肿瘤学 |
2 |
32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曾希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213127 |
医学微生物学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赵飞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