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南华大学全日制基础医学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版)
时间:2024.08.09

一级学科名称:基础医学

一级学科代码:1001

学科简介

南华大学基础医学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医学学科1958年起源于原衡阳医学院1986年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 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承担医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任务,覆盖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领域。

学科是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中国病生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挂靠单位,亚洲支原体学术组织副理事长和中国病生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衣原体学组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湖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解剖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单位。学科牵头成立南华大学心血管临床与转化创新联盟主编核心期刊《中国动脉硬化杂志》,长期担任全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中国-加拿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单位。在动脉粥样硬化、特殊病原体、胃癌、神经退行性疾病、应用解剖与生殖医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

学科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7人学科人员担任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七届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等终审专家20余人次。拥有5个国家级平台,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7个省部级平台。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总经费超3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是学校临床医学、化学学科 ESI 全球排名前1%的核心支撑学科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坚实的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理论和技术基础,规范的学术训练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包括基础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科研和教学团队中胜任相关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基本培养目标

1.基本素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遵纪守法,品德端正;树立和发扬科学精神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强烈的事业心及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学术研究严谨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2.基本知识:掌握基础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所在医学领域的前沿、新技术和新进展,掌握从事基础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

3.基本学术能力:具备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相关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及时掌握基础医学主要进展;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具备学习、吸收新技术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及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4.基本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基础医学有关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学位标准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及教学实践训练,掌握所属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知识,对本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现有知识规律和假说有足够的认识;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能独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英文论文撰写;熟练掌握常用的科研实验方法和技能发表符合相应要求的学术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并通过学位论文的查重和盲审;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条件者,视为达到硕士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具体实施办法按南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相关细则执行。

学位授予条件与要求详见《衡阳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22版)》。

三、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高级职称专家3-5人组成指导小组进行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具有教授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副导师协助指导;

2.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开展培养性教学训练。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完成不少于20学时的本科生理论和/或实验教学。

4.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为主。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阅、选题、设计、研究、论文写作等系列工作,完成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中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具备开展基础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研究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作风;

4.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研究生一般在校内培养,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学校修完规定的相应课程后,到联合培养单位完成课题研究,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所有研究生必须按时完成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研究生课程、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检查、毕业论文盲审、预答辩、答辩)一环节按时完成者,不能进入一环节的培养。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的病因发病学与防治研究

以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脂代谢紊乱、气体信号分子体系失衡、流体剪切应力异常等)为切入点,结合生物信息学、多组学整合分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细胞、整体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的调控网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预警、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和分子靶标。

2.特殊病原体的致病机制、诊断与防治研究

以重要特殊病原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其分子致病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快速培养、基因诊断与分子分型、血清学诊断病原体感染免疫保护机制、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保护性靶抗原筛选,开展特殊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与疫苗研发研究

3.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着重研究胃癌、鼻咽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关键驱动分子;研究肿瘤耐药和放疗抵抗的机制;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寻找肿瘤分子标志物,用于分子病理学诊断与临床治疗,开发新型肿瘤诊断试剂盒;设计、合成新型肿瘤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精准成像;开展用于临床病理疑难疾病诊断的相关分子应

4.脂代谢紊乱机制及其防治研究

靶向调控胆固醇合成、吸收、降解和分布相关基因的新的因子和机制,开展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新的脂代谢紊乱相关的基因、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新的可变剪切,鉴别出诱发脂代谢紊乱的新型诱导因子,筛选新的调控脂代谢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中药有效成分。

5.生殖障碍机制及防治研究

利用多组学技术从多表型、表观遗传学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多角度探讨影响卵泡发育障碍和精子生成障碍的分子机理,获得早期预警、诊断、评估卵巢和睾丸功能低下的典型分子标记物;借助模式动物研究卵泡排卵障碍和卵母细胞成熟障碍以及睾酮合成障碍和支持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探寻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靶点,为临床干预、治疗、恢复卵巢和睾丸功能,提高生育力提供新策略。

6.神经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围绕重大脑疾病发生的神经机制科学问题,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性疾病、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从基础研究入手,针对发病机制、诊断、干预和治疗,多学科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探讨重大脑疾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预警、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和分子靶标

五、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特殊情况需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决定。经批准休学创业的研究生,其学习年限根据其休学创业的时间可适当延长1-2年,超过者不予注册学籍。

硕士生的学分最低要求为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全部课程学分不低于28学分各类学分见下表:

 

类别

学分要求

说明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5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7

 

学位课(专业课)

6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程)

6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4

 

培养环节

1

开题报告

培养环节

1

中期考核

培养环节

1

教学实践

培养环节

1

     学术交流

合计

32

 

学位课程成绩以≥70 分为合格,可记学分。非学位课程以≥60 分为合格,可记学分。

六、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 文献阅读

研究生在选题前、设计、研究、论文写作中广泛查阅文献,要求查阅外文文献60篇以上,根据课题需要阅读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权威文献资料,并建好文献阅读档案和做好阅读记录,并按照课题组相关安排进行文献阅读报告(每学期不少于2次 )。

至少撰写本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综述1篇,在第二学期提交导师进行审查。文献综述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所查阅文献不少于5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近5年文献不少于20篇);对拟研究的领域有全面的历史性回顾,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有深入的了解。

2.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学科前沿,注重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围绕导师研究方向,讨论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选取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题材,保持课题组研究发展的持续性、递阶性和系统性。

3.开题报告及评价

研究生在科研、论文工作开始前,必须认真按要求做好开题报告。报告前,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选定的课题范围,在调查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研究生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写出完整的书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40篇以上,其中近3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不低于30%,近5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不低于50%)、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创新点、进度安排及经费预算。开题报告要求选题新颖,立论依据充分,实验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研究手段先进,指标客观具体,统计方法正确,经费预算合理。

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提交,由导师组审核合格后,以相关学科方向为单位集中组织公开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应邀请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并由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考核小组(专家由5-7人组成,其中至少有5名研究生导师)进行评审。成绩70分以上,并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阅同意后,方可认为选题获得通过,开题报告相关材料交培养学院和研究生培养办存档。开题报告如未获通过,应在1年内重新开题并上交审查。开题报告一经通过,应按计划进行论文工作。如因某种原因,需要改选课题时,也必须在学科会议上重新报告审定。会后,可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周内修改科研和撰写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学科带头人签字后,交学院和研究生备案。

4. 学术交流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议,要求研究生具备中英文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鼓励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20次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2学分(国际或国家级学术会议口头报告1次记1学分,壁报一次记0.5学分;省级学术会议口头报告1次记0.5学分,壁报一次记0.2学分)

5. 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助教)、课题研究(助研)、管理工作(助管)等社会实践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一般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践内容包括参与相关教研室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日常教学工作,要求掌握教案、讲稿的写作与多媒体的制作,熟练的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并严格按教师的基本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科技竞赛、科研实践及科研创新等活动;培养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能力,要求书写一份完整的科研课题申请书。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所在学科考核小组共同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给出考核结果,填写实践环节考核表,交学科与学院备案。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未通过者须重修,否则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6. 中期考核

研究生必须在第四学期通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德智体各方面进行培养全过程的全面总结、检查和考核着重就其个人总结与汇报、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开题报告、学术交流与论文进展、身心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得出每个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成绩。

考核程序:中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评价处理按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及研究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执行。首先由硕士生如实地填写中期考核表,交导师审查并签署意见。各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组织并建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5人以上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组成,并设秘书1名。考核小组应对研究生递交的中期考核材料进行仔细审核评分,并填写评议意见,考核的结果一般设为:A等(优秀≥90分)、B等(良≥75分)、C等(合格≥60分)和D等(不合格60分)。考核小组须明确考核意见,最后提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签署意见。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限期改正或取消学籍,作退学处理。

7.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须在学期完成。各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组织并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5人以上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及秘书组成。学生须报告开展学位论文研究以来所取的阶段性成果及遇到的问题,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及需要解决的困难,考核小组应认真讨论并协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审核下一步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是考核学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解决学位论文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所要考核的内容及程序按学校的规定进行

8. 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必须在导师指导下按研究计划实施,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2年。从事学位论文的相关科研活动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学位论文须由学生本人撰写完成,写作中要求遵循科研道德、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精练、文笔流畅、图表和统计方法使用正确、数据准确可靠、结果可重复,讨论充分、格式规范。对本专业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有一定学术价值,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学位论文应附有文献综述和规范的中英文摘要,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前沿性、指导性、综合性。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须经过导师或导师组严格审核,学院审查,认为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标准方可提交到学位办送审。学位论文应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小于20%,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可以直接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介于20%~30%的,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暂缓送审并进行修改后经导师同意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论文修改报告,经学院审核同意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送审,否则应延缓一个学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去除本人文字复制比≥30%,延期申请学位,论文重新撰写,再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9.学位论文审阅

硕士研究生须在答辩前2个月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连同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的情况,在研究所或教研室内作介绍。同时,研究生要向研究所或教研室作论文预答辩,征求意见;研究所或教研室人员审阅论文和指导教师的评语,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出是否同意申请安排答辩的意见。如获通过,由指导教师填写论文答辩申请表,报学院审批,经学校研究生院复核。

10.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成员中半数以上应当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且至少有1位外单位的专家。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成员应占半数以上。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导师提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涉密学位论文除外)。举行论文答辩的程序按照《南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定。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答辩委员会在作出决议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在1年内修改论文,可以重新答辩1次,且仅能重新答辩1次。

七、课程设置

 

南华大学全日制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是否新开设

课程负责人

备注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12010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小英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B013002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2

32

1

考试

语言文学学院

张晓东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待定

硕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1

16

1

考试

语言文学学院

 

刘德军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1213133

医学分子生物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刘录山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1214014

医学统计及SPSS应用

4

64

1

考试

公共卫生学院

 

谢红卫

 

学位课(专业课)

1213009

基础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李忠玉

 

学位课(专业课)

1213109

高级病理生理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刘录山

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任选一门

学位课(专业课)

1213127

医学微生物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赵飞骏

学位课(专业课)

1213122

肿瘤病理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学位课(专业课)

1213114

神经生理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凌宏艳

学位课(专业课)

1213113

人体发生学

3

48

1

考试

基础医学院

 

谭思杰

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120113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1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俞光华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1213124

科研写作规范与技巧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顾洪丰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1214116

医学科研设计

2

32

1

考查

公共卫生学院  

 

吴成秋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1200101

信息检索与利用

1

16

1

考查

图书馆

 

徐雪梅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32

现代生物技术前沿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刘录山

 

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

1213128

细胞培养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李美香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07

病理学技术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10

解剖学技术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17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危当恒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20

分子与细胞免疫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陈超群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08

分子肿瘤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S013053

应用解剖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15

生物信息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29

生殖医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雷小灿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30

临床与转化科学

2

32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桂庆军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3131

临床病理学

3

48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1212108

实验动物学

2

32

1

考查

实验动物学部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S013002

神经科学研究技术

3

48

1

考查

基础医学院

谭思杰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B013006

放射生物学

1

16

1

考查

公共卫生学院

 

 

 

制订人按姓氏笔划排序):   

吕斌伍代朝危当恒刘录山李忠玉杨晴来张弛,张志伟张晓东罗均利姜志胜桂庆军顾洪丰凌晖唐小卿曹德良曾希曾铁兵曾燚华,谢巍雷小灿谭思杰

 

负责人(院长)  

 

审核人(学术委员会)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