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名称:基础医学
一级学科代码:1001
学科简介
南华大学基础医学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医学学科1958年起源于原衡阳医学院。1986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承担医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任务,覆盖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领域。
学科是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中国病生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挂靠单位,亚洲支原体学术组织副理事长和中国病生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衣原体学组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解剖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单位。学科牵头成立南华大学心血管临床与转化创新联盟,主编核心期刊《中国动脉硬化杂志》,长期担任全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中国-加拿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单位。在动脉粥样硬化、特殊病原体、胃癌、神经退行性疾病、应用解剖与生殖医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
学科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7人。学科人员担任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七届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等终审专家20余人次。拥有5个国家级平台,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7个省部级平台。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总经费超3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亦是学校临床医学、化学学科 ESI 全球排名前1%的核心支撑学科。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宽厚扎实的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深入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能自主设计并能运用必要的科研方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有科学创新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学术人才为目的。基本培养目标是:
1.基本素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遵纪守法,品德端正;树立和发扬科学精神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强烈的事业心及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学术研究严谨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2.基本知识:具备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相关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及时掌握基础医学主要进展,整体了解医学科学体系,深入掌握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技术和学理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学术前沿,认识开拓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3.基本学术能力:具有基础医学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开展创新性思维及创新性研究并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能力;通过严格规范的独立研究训练,使博士研究生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初步的科研组织与管理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熟练地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具备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
4.基本教学能力:具备从事与基础医学有关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学位标准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及教学实践训练,掌握所属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充分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各培养环节的考核;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独立进行科研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英文论文撰写;熟练掌握常用的科研实验方法和技能,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并通过学位论文的查重和盲审;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条件者,视为达到博士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具体实施办法按南华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相关细则执行。
学位授予条件与要求详见《衡阳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2022版)》。
三、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生导师可聘请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3-5人组成指导小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副导师必须由具有教授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
2.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博士培养是精英教育,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水平、团队协作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等。其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要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学习有关课程,修满所需学分。
3.开展培养性教学训练。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完成不少于20学时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理论和/或实验教学。
4.因材施教。导师应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习有关课程。
5.灵活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灵活培养方式。博士生可在校内攻读,也可由国内、国际的校际间联合培养。提倡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的病因发病学与防治研究
以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为切入点,结合生物信息学、多组学整合分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分子、细胞、整体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的调控网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损伤预警、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和分子靶标。
2.特殊病原体的致病机制、诊断与防治研究
以重要特殊病原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其分子致病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快速培养、基因诊断与分子分型、血清学诊断,病原体感染免疫保护机制、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保护性靶抗原筛选,为特殊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与疫苗研发提供研究平台。
3.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着重研究胃癌、鼻咽癌、肝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关键驱动分子;研究肿瘤耐药和放疗抵抗的机制;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与相应机制;寻找肿瘤分子标志物,用于分子病理学诊断与临床治疗,开发新型肿瘤诊断试剂盒;设计、合成新型肿瘤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精准成像;开展用于临床病理疑难疾病诊断的相关分子应用,并探寻有效评估早期死亡时间的手段与方法。
4.脂代谢紊乱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
围绕靶向调控胆固醇合成、吸收、降解和分布相关基因的新机制,开展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新的脂代谢紊乱相关的基因、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可变剪切,鉴别出诱发脂代谢紊乱的新型诱导因子,筛选新的调控脂代谢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中药有效成分。
5. 神经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围绕重大脑疾病发生的神经机制科学问题,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性疾病、抑郁症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从基础研究入手,针对发病机制、诊断、干预和治疗,多学科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医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探讨重大脑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疾病的预警、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和分子靶标。
6.放射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探讨辐射抗性调控开关基因及对肿瘤放疗敏感性的作用与机制,为探寻拮抗放射损伤开拓新途径。
7.环境污染的致病机制与防控研究
围绕环境污染对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影响,利用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多组学联合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从人群、动物、细胞、分子四个维度深入探讨环境污染导致重大疾病的机制,寻找早期的健康损伤标志物。
五、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特殊情况需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决定。经批准休学创业的研究生,其学习年限根据其休学创业的时间可适当延长1-2年,超过者不予注册学籍。
博士生的学分最低要求为2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全部课程学分不低于18学分。
各类学分见下表:
类别 |
学分要求 |
说明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5 |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4 |
|
学位课(专业课) |
3 |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程) |
2 |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4 |
|
培养环节 |
1 |
文献阅读 |
培养环节 |
1 |
开题报告 |
培养环节 |
1 |
中期考核 |
培养环节 |
1 |
教学实践 |
学术交流 |
2 |
|
合计 |
24 |
|
学位课程成绩以≥70 分为合格,可记学分。非学位课程以≥60 分为合格,可记学分。
六、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1.文献阅读
博士研究生必须根据课题需要阅读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权威文献资料,建好文献阅读档案和做好阅读记录,并按照课题组相关安排进行文献阅读报告(每学期不少于2次 )。
博士研究生至少撰写文献综述一篇,文献综述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所查阅文献不少于10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80篇,近5年文献不少于50篇)。博士研究生应熟练阅读并准确理解英文文献。对拟研究的领域有全面的历史性回顾,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有深入了解,对拟研究的课题有充分的论证。
文献综述在第二学期提交,由导师进行审查通过后,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
2.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学科前沿,以需求为导向,注重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创新性,具有较大应用价值或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生选题应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确定,具有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挑战性、创新性。同时,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大系统选题要尽量形成团队氛围,保持其研究进展的持续性、递阶性与系统性。
3.开题报告及评价
博士研究生在科研、论文工作开始前,必须认真按要求做好开题报告。报告前,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选定的课题范围,在调查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研究生开题报告格式要求提交完整的报告,并交导师及导师组审核合格后,发给参会人员评阅。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研究课题名称(课题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8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50篇以上,近5年文献40篇以上)、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进度安排等。
开题报告评价在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由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组成考核小组(专家由5-7人组成,其中至少有5名研究生导师)进行评审。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评分结果严格按开题报告评价内容及分值进行综合评分,成绩70分以上为合格。开题报告通过后,应按计划进行论文工作。如因某些原因需要改选课题时,也必须在学科会议上重新报告审定。会后,可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周内修改科研和撰写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学科带头人签字后,交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提交程序: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指定的专家小组(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进行评议审查,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交学院和研究生院培养办存档,之后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开题报告如未获通过,应在1年内重新开题并上交审查。
4.学术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议,要求研究生具备中英文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鼓励外文投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30次学术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少于4次,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8次(不含选题报告、学位论文总结报告)。
学术交流计为2学分(国际及国家级学术会议口头报告1次记1学分,壁报1次记0.5分;省级学术会议口头报告1次记0.5学分,壁报1次记0.2分)。
5.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不少于20学时。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科技竞赛、科研实践及科研创新等活动;培养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能力,要求书写一份完整的科研课题申请书。各学科方向可根据学科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但不能低于学院和学校要求。
6.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第四学期通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须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德智体各方面进行培养全过程的全面总结、检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家组着重就其个人总结与汇报、政治素养与团队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开题报告、学术交流与论文进展、身心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得出每个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成绩。考核的结果一般设为:A等(优秀,≥90分)、B等(良,≥75分)、C等(合格,≥60分)和D等(不合格,<60分)。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限期改正,并重新组织考核。考核仍不合格者,应取消学籍,作退学处理)。中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评价处理按学校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及研究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7.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核所学课程知识,口试主要考核学生研究能力。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考试内容覆盖学科基础课程,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可以重考一次,重考成绩记载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成绩后记“补考”字样。重考仍不及格者将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处理办法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院,按限期改正或取消学籍、退学处理。资格考试未通过者不能做选题报告。
8.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是考核学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对学位论文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所要考核的内容及程序按学校的规定进行,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处理或调整。
9.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论文中应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作出详细的阐述,特别要阐明本领域前人已有的成果和自己的贡献。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系本人在硕士生期间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其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而不能作为博士研究生阶段取得的成果。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3年。博士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须经过导师或导师组严格审核,学院审查,认为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方可提交到学位办送审。学位论文应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小于20%,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可以直接进行学位论文盲审。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介于20%~30%的,且重合部分为该论文非核心部分,暂缓送审并进行修改后经导师同意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论文修改报告,经学院审核同意可以进入学位论文盲审,否则应延缓一个学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去除本人文字复制比≥30%,延期申请学位,论文需重新撰写,再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10.学位论文的审阅
博士研究生须在答辩前3个月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连同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的情况,在研究所或教研室内作介绍。同时,研究生要向研究所或教研室作论文预答辩,征求意见;研究所或教研室人员审阅论文和指导教师的评语,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出是否同意申请安排答辩的意见。如获通过,由指导教师填写论文答辩申请表,报学院审批,经学校研究生院复核。
11.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7人组成。成员应为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成员应占半数以上。成员中必须包括2至3位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导师提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
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涉密学位论文除外)。举行论文答辩的程序按照《南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建议授予学位作出决定。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答辩委员会在作出决议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论文未达博士学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的,答辩委员会可做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在2年内修改论文,可以重新答辩1次,且仅能重新答辩1次。
七、课程设置
南华大学全日制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 称 |
学分 |
课内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是否新开设 |
课程负责人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11010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
2 |
32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否 |
何小英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B013002 |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
2 |
32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是 |
张晓东 |
学位课(公共学位课) |
B013022 |
医学博士学术英语交流 |
1 |
18 |
1 |
考试 |
语言文学学院 |
否 |
刘德军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1116001 |
分子医学专题讲座 |
3 |
48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危当恒 |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
B013001 |
医学科研思维与方法 |
1 |
16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唐小卿 |
学位课(专业课) |
1113009 |
基础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 |
3 |
48 |
1 |
考试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吴移谋 |
非学位课(公共必修课) |
1113110 |
高级统计学 |
2 |
32 |
1 |
考试 |
公共卫生学院 |
否 |
袁秀琴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113005 |
病理生理学前沿专题讲座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姜志胜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113008 |
病原生物学前沿专题讲座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李忠玉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113006 |
肿瘤病理学前沿专题讲座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曾 希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113102 |
医学免疫学专题讲座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否 |
张 艳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1113111 |
神经科学原理 |
3 |
48 |
1 |
考查 |
基础医学院 |
是 |
顾洪丰 |
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 |
B013006 |
放射生物学 |
1 |
16 |
1 |
考查 |
公共卫生学院 |
是 |
杨 飞 |
制订人(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震,王丹玲,吕斌,伍代朝,危当恒,李敏,李忠玉,李春权,杨飞,杨留攀,杨晴来,张晓东,陈志明,陈临溪,罗均利,周平坤,胡蓉,姜志胜,夏昆,唐小卿,容益康,曹德良,喻翠云,魏华
负责人(院长):
审核人(学术委员会):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